李岩: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
李岩: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
2019-10-23 作者:李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6项重点任务,指出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绿水青山源自于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只有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和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逐渐实现绿色生产和消费,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构建起生态文明体系。
1 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强烈。美好生活既意味着提供满足个人衣食住行的私人产品,也包含空气、水等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生态环境产品具有公共属性,而私人使用和消费往往会导致外部不经济性,降低生态和环境这类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通过降低私人产品的外部不经济性可以大大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通过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提高生态环境产品的质量。
经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被动承受者,同时也会由于自身的消费活动对环境造成各种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多局限于生产领域,认为是生产活动造成了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消费者是环境的承担者和受害者,这一认知的局限性导致各种消费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被忽视或低估。消费活动产生的污染数量大而且范围广泛,如果不充分认识,生态文明的建设就存在局限性。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所谓绿色消费,是指各种产品的使用和消费尽可能地减少其对环境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其中包括绿色产品的购买,也包括在各种产品物流、使用的过程中和废弃阶段,实现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尽管衣食住行中各种消费品的使用性能和属性差别巨大,减少其环境影响的环节和关键点也各不相同,但是绿色消费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40年来,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消费领域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消费模式还与绿色消费存在着很大差距:过度消费和不适当消费方式造成的巨大浪费、消费观念的滞后以及产品本身的不绿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倡导推广绿色消费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通过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反过来促进生产,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紧密相连。随着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的加快,消费的需求总量和个人的消费强度都必然有所增加。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宗旨在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达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主要手段,就是为了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绿色消费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目前,公众已经开始逐渐形成绿色消费的习惯。然而,市场上绿色产品品种少、价格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绿色消费,扩大绿色产品供给是对供给侧生产端提出的最直接要求。只有扩大绿色产品的供给、降低绿色产品的价格,才能有效推动绿色消费的普及,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绿色消费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责任,也对供给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供给侧更好地满足绿色消费的需求。
消费增长的过程必然伴随各种废弃物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从供给源头减少污染和浪费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从供给侧也就是生产端的绿色设计开始,就要考虑废弃物的减量化和最小化,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是社会成本最小的方式。同时,绿色消费要求实现最终废弃物最大限度回到生产领域,实现再利用和再循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的逆向物流体系仍不完善,资源再利用产业仍未形成规模,导致许多废弃物无法得到有效的再次利用,亟须出台相关举措,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3 以政策激励加速绿色消费转化
绿色消费始于消费者的意识和觉悟,没有消费者自身改变的能动性,就不会有绿色消费的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消费领域的绿色化进程不断加快,从部门管理逐渐转向功能管理,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也得到有效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自身的消费行为与环境密切相关。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转化过程是逐步的、长期的,更是不断渐进持续改进的过程。
绿色消费意识的提升增大了绿色行为改变的可能性,而真正实现转化需要降低绿色消费的成本。降低绿色消费成本的基本前提是扩大绿色生产的规模,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其中之一——“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就明确阐明了绿色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绿色生产不仅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而且以产业生态化为契机,沿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预防性减少或消除消费过程中的污染影响。同时,建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倒逼和引导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并要求加快构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完善产品环境标准,提高其市场准入门槛,让环境影响大的产品强制退市,从生产领域源头减少消费的环境影响;加强绿色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注重中长期效益,为企业的绿色研发提供坚实的平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运用税收减免、补贴以及绿色金融等多种经济手段,撬动市场,扶持绿色产业壮大,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降低绿色产品的实际溢价水平,让更多的消费者买得起、用得起绿色产品。
2017年,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58.8%,绿色消费转型将成为绿色经济转型的强大推动力。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逐渐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环节。以绿色消费为切入点,培养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路径,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作者:李岩,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